新华社西安9月27日电(记者杨一苗)记者27日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,随着考古工作者对唐华清宫朝元阁遗址的持续发掘,发现了大量唐代建筑构件和铭文板瓦,一座保存较为完好的唐代高台建筑遗址已显露真容。
朝元阁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西绣岭第三峰峰顶北端,始建于唐天宝年间。从2018年开始,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配合朝元阁遗址保护项目,对朝元阁遗址开展发掘工作。发掘面积1550平方米,全面揭露了夯土高台、主体建筑、东西踏道、廊房等,厘清了遗址的层位关系,发现了叠压在唐代遗址上方的晚期建筑基址,探明了唐代夯土的范围与深度,清理了残存的唐代建筑木构件,并对遗址开展了航空测绘、激光扫描等精细测绘工作。通过发掘,朝元阁遗址的空间布局、构件形制、施工方法等已清晰揭示。
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邢福来介绍,考古发掘证实朝元阁为唐代华清宫骊山禁苑内规模最大的建筑群,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唐代高台建筑遗址,是盛唐皇家建筑设计最高水平的代表。
由于保存情况良好,朝元阁遗址出土了中原罕见的地栿、壁柱等唐代建筑木构件,揭示诸多特殊的构造做法,为研究盛唐时期的木建筑技术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实物资料。此外,遗址中还出土了刻印“北六官泉”和“六官泉南”的唐代铭文板瓦。
作为唐代华清宫骊山禁苑内的中心建筑,朝元阁的兴废伴随着华清宫的盛衰,也是唐王朝盛衰转折的标志。朝元阁最晚至北宋开宝三年彻底塌毁,此后北宋、元初分别在原址上进行了两次重建。
邢福来说,发掘朝元阁遗址对于了解唐代华清宫建筑的布局、朝元阁大型建筑基址的结构,以及它对后世建筑产生的影响提供了新的研究资料。
和合承德网版权及免责声明:
1.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承德日报”、“来源:承德晚报”、“来源:和合承德网”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,版权均属于承德日报社和和合承德网所有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“来源:和合承德网”,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。
2.本网未注明“来源:承德日报”、“来源:承德晚报”、“来源:和合承德网”的文/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,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,并自负相关的法律责任。
3.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与和合承德网联系。